员工没有钱买股份,怎么处理?
2019年7月16日 | 股加加
在创业初期,很多公司的现金流不是很充裕。为了缓解现金流压力,很多公司都会通过“工资、奖金、股权激励”等多种方式搭建薪酬体系。
其中,最常见的就是:用工资换股权了。
然而在实操过程中,出现了一些企业忽略的风险。
案例一:
2018年2月,“知了科技有限公司”和员工张少华签订了协议,协议约定每月扣除张少华30%工资换成一部分股权,但一直没有发放相应的股权。
于是张少华向法院起诉,要求“知了科技有限公司”补发工资,但是公司却说其实没有扣除张少华的工资。
法院经过调查发现,张少华的工资标准和实发工资之间差距不少。最后,法院判公司败诉,补发拖欠张少华的30%工资。
股加加分析:
我们知道,在现实中,员工的工资标准和实发工资之间存在一定差额,这个差额就是五险一金之后扣除所产生的。
这个差额明显高于或低于公司应代扣的社保、个人所得税等费用,就不合常理。公司就必须出具相关资料和文件证明
这个案例,虽然公司方耍赖,钻空子不想给 员工补发工资,但也给那些“以薪换股”的企业一个警示:如果公司允许员工用工资换股权,应当注意保存相关证据,比如工资明细和股权授予协议书等。
否则,当纠纷发生时,公司无法提供证据,陷入不利,会赔偿不必要的费用。
与用工资换股权不同,有的公司除了制定股权激励方案,还允许员工用股权换工资。
这种“以股换薪”的做法,也要予以注意。
案例二:
2014年7月,亿澳斯公司发布《股权激励制度》,规定正式员工拥有购买公司股权的资格,同时还规定正式员工可以购买公司股权,以换取调薪比例。
某员工在李远文放弃了75%的股权购买资格,换取个人薪酬增长30%。
“以股换薪”后,李远文每月新增工资2800元。
2016年6月,公司认为:股权工资不属于工资范畴,李远文和公司就离职补偿金问题发生了法律纠纷。
股加加分析:
在这个案件中,关键点:“股权工资”属不属于工资范畴。实际上,股权工资本职上并不等同于分红、利息,而属于工资。也就是说,亿澳斯公司向张远方支付经济补偿金,应该包含这部分股权工资。
如果你的公司允许员工「用工资换股权」,或者「用股权换工资」,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?
1、如果公司允许员工「用工资换股权」,应当注意保存相关证据,比如减方工资明细和股权授予协议。
2、如果公司允许员工「用股权换工资」,公司应该注意,这部分薪酬属于工资范畴,应该保存相关证据,避免出现类似劳动纠纷。
股加加致力于千万企业的股权服务,涉及股权架构、股权激励、股权税筹多个方面~点击下方,立即给股权做健康体检👇 👇
公众号|知乎|微博|头条:股加加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