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晓与黄光裕的股权大战源起何处?

2019年4月15日   |   股加加
陈晓与黄光裕的股权大战源起何处?

在2000年前后,我们国家出现了家电销售小高潮,像苏宁、国美等大型家电零卖企业兴起。可是好景不长,随着市场竞争日渐白热化,不少家电零售商要不被收购,要不就面临倒闭的境况。

陈晓创建的“永乐电器”于2006年被黄光裕的“国美电器”收购,随后,黄光裕派陈晓掌管国美美国市场。于是,国美“引狼入室”的故事拉开了序幕。

陈晓算不上成功的企业家,他一手创立的“永乐电器”被国美收购,他在国美担任高层后,意与自己的老板—国美的掌门黄光裕争夺公司控制权。外界在唾弃陈晓忘恩负义的同时,也当了一回吃瓜群众,津津有味的围观国美这场股权大战。

陈晓于1996年创立“永乐电器”,到2004年,永乐已经在全国拥有108家门店,可谓家电零售商中的佼佼者。同年底,永乐引入美国摩根史丹利的战略投资。

2005年10月,永乐电器在香港上市,但这种风光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,永乐电器大规模的并购计划开始“反噬”,高昂的并购成本把永乐的体力消耗的所剩无几。按照永乐和摩根史丹利签订的对赌协议,假如被并购,陈晓很快就大权旁落了。此时,陈晓不顾所有高管的反对,毅然决然和国美“闪婚”。

2006年夏天,陈晓从一个老板变成了一个打工者,虽然他后来担任国美市场的经理人,但与掌握实权的黄光裕相比,大多数国美人还是把陈晓看做“败军之将”,在国美没有地位可言。

然而,胜者黄光裕非常看好这个曾经的对手,还高调向外界宣传“我已经找到了CEO的最佳人选。”

可好景不长,2008年11月,黄光裕被带走调查,陈晓临危受命,以第二大股东、总裁的身份主持大局,处理国美危机。

2009年6月,陈晓通过竺稼引入贝恩资本,与其签订了一份十分严苛的投资协议。协议的主要内容为:贝恩资本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5.9亿人民币的以美元结算的可换股债券,2016年到期,债券票面年息为5%,根据赎回条款,每份可转债到期时债券持有人认沽权按本金12%之内部收益率减去已付利息以美元赎回。

与此同时,陈晓开展了大规模的股权激励,把当时已经发行的3%的股权授予企业105名高管,此次股权激励的总金额达7.3亿港元,创下了中国家电业股权激励的记录,激励范围也覆盖到了副总监以上的级别。陈晓打算模仿当时新浪的模式,可是这是黄光裕不愿意看到的情景。

2010年5月,在国美股东大会上,忍耐许久的大股东黄光裕突然发难、对贝恩资本提出的三名非执行董事的提案进行反对。随后,董事会又重新任命竺稼等三人为非执行董事,这等于是否定了股东大会的决议,也表示陈晓和黄光裕的矛盾由暗转明。

在那段时间里,双方在各大媒体上战火熊熊。当时还在服刑的黄光裕发表了一封道歉感谢信,大打情怀牌,这一举动博得了大部分民众的同情心,舆论开始支持“弱者”黄光裕。陈晓为了提升自己的舆论支持也接受了很多主流媒体的釆访。两人的“决战”在2010年9月28日召开的国美股东大会上进行,黄光裕要求撤销陈晓等人职务的提案并没有通过,但他的取消董事会增发授权却通过了,保全了自己大股东的地位。但这样的“和平”局面并未维持多久,2011年3月,陈晓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,陈晓败北。

同一时间,陈晓开通微博并写道:“春天里各种新的希望又萌芽了,一切将重新开始。”

[股加加课堂]

黄光裕与陈晓上演了一场股权大战,在争斗中,企业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。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早期,创始人只顾埋头苦干,不会考虑企业的股权结构,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,才开始关心股权的分配。但到这时再讨论股权如何分,很容易出现黄光裕与陈晓这样的斗争,影响企业的发展。

具体说来,中小企业必须要设计股权架构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
1、股权结构决定了公司控制权归属

企业的控制权是以股东大会中的表决权为主要体现方式的、享有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基本管理的最终决策权。公司控制权是一个管理学概念,而不是法律概念。

如果获得企业控制权的人是非常有能力、有同理心的,那么在这位领导者的带领下,企业很容易获得成功,否则,这将是企业的一场灾难。比如侵占职务、腐败的职务消费、错误的战略方向。

2、股权结构是企业的“经济基础”

对中小企业来说,股东把自己的钱投进公司,企业才能正常运转,没有这些资金支持,企业根本就建立不起来。将来企业的利益分配,权利分配都是以股本形成的结构为基础的。

投入的钱越多,承担的风险就越大,相应的分红权、决策权和控制权相较越大。

·END·


股加加致力于千万企业的股权服务,涉及股权架构股权激励、股权税筹多个方面~点击下方,立即给股权做健康体检👇 👇

股权健康体检小程序

公众号|知乎|微博|头条:股加加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