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市值破2000亿!愿意和员工分享利益的企业,都不会太差

2019年10月26日   |   正和岛

海底捞张勇大哥今年喜事多。

前不久,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亚洲百富榜,去年才闯入百强榜单的张勇、舒萍夫妇身家实现两级跳,跻身胡润榜第九名。

海底捞也成为胡润百豪榜唯一一家有掌门人上榜的餐饮企业。

10月17日,海底捞(港股06862)创出历史新高38.1港元,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。

现涨1.88%,报38港元,暂成交8331万港元,总市值2014亿港元。该股年内累涨122%。

1994年成立的海底捞,经历过餐饮行业的几经轮回,但是海底捞没有沦为庸常之辈,反而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新高度。

尽管人们常常调侃,海底捞你学不会。但是这一家火锅店,却成了互联网巨头学习的热门对象。

小米创始人雷军,不仅要求高管体验海底捞,还要在服务上向海底捞学习。

据说华为也指定要求公司高管多吃几顿火锅,多琢磨琢磨。有的科技公司,甚至花了很大力气,把张勇邀请过去讲课。

这些千亿级大佬为何这么热衷学习海底捞?不只是服务,不只是用户体验那么简单,还和张勇身上的那股质朴感密切相关。

2013年,张勇在某个论坛上讲起曾经的创业史:

“我不会熬汤、不会炒料,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,店址选得也不好。但我左手拿书,右手炒料,边炒边学,可想而知,味道一般。想要生存下去,只能态度好点,客人要什么,赶紧给人点好,有什么不满意,多陪笑脸。

刚开的时候,不知道窍门,经常做错;为了让人家满意,送的比卖的还多。结果,客人虽然说我的东西不好吃,却又愿意来。”

为了留住客人,张勇帮人带孩子、拎包、擦鞋。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,都一一满足:

客人用餐时,他站在一边;
客人抱怨喝酒伤了胃,他就熬一锅小米粥;
客人夸奖辣椒酱好吃,他豪爽地送人几罐……

几个月下来,海底捞的服务在简阳家喻户晓。

身为四川人,张勇对火锅的认识非常透彻:

第一,火锅不同于其他餐饮,每个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都是半个大厨,用什么调料,搭配什么,都由顾客自己决定;

第二,自己干火锅是外行,没有实际经验,既然如此就要从其他方面突围,弯道超车。

因此,在地点、价钱和环境差不多的情况下,张勇对服务投入了更多思考,海底捞几乎能满足顾客的一切需求。

1999年,一位来自西安的顾客用完餐后被海底捞的服务打动,鼓动张勇把海底捞开到西安去,并且在第二天为张勇买好了前去西安的车票。海底捞由此走出简阳。

后来,网上开始流行一种新文体——“海底捞体”。一位网友在海底捞就餐后发微博称,“海底捞居然搬了张婴儿床给儿子睡觉,大家注意了,是床!我彻底崩溃了!”

也许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“海底捞的服务员就差帮你付钱了”。

这种“变态”服务根植在海底捞创立的第一天,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这张王牌。

问题来了,最初的“变态”服务直接起源于张勇,当海底捞成功开了成百上千家店后,张勇如何让数万名员工跟他一样,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,拼命为顾客提供最感动人心的服务?

曾有香港富豪,联系上给张勇写传记的作者,问有没有办法,把海底捞北京大区的负责人挖过来。

香港人以为钱能解决所有问题,别说挖一个人了。没想到那个和张勇接触甚密的作者,就回了一句话:

“我不能挖海底捞的人,因为我挖不动。”

海底捞有个说法,叫“嫁妆”。一个店长离职,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,给8万块的嫁妆(海底捞店长很多是20多岁的姑娘,其实是补偿),就算是这个人被竞争对手小肥羊挖走了,也给。

张勇说: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,能干到店长以上,都对海底捞有贡献。海底捞能有今天,每个干部都有一份功劳和苦劳,所以不论什么原因走,我们都应该把人家那份给人家。如果是小区经理(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)走,给20万;大区经理走,送一家火锅店,大概800万。

这就是海底捞,这就是张勇,他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跟员工谈钱。

从社会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张勇,非常了解这些农村地区出身的打工者最需要的是什么,先是生存和尊严,再是公平和氛围。

张勇会直接鼓励员工:我们的工资比一般餐饮企业高,我们有很完善的晋升机制,层层提拔。你只要好好干,我们一定会提拔你,这是我们的承诺。

“公平就是多劳多得。”为了能让员工多赚钱,海底捞还在中国餐饮界做了一项制度创新——计件工资制。

比如,前台服务员每接待一个客人能挣到3.3元,传菜员每传一个菜能挣到0.2~0.4元,这样使得在上菜高峰期,较为清闲的洗碗工、小吃房员工都可以去端菜。

谈钱,才是对员工最好的尊重。

这使得海底捞的薪酬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,却也形成了海底捞无法撼动的人才护城河。

钱给多了,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

无数同样来自贫穷农村的海底捞员工,成为同行眼中最值得挖墙脚的人才。

在海底捞“双手改变命运”“公平就是多劳多得”的价值观下,在完善的晋升通道和薪酬体系下,个个都变得勤奋、聪明。

别人都喜欢挖店长、挖经理,有个老板专门去挖人家服务员,他说:“店长我挖不动,海底捞的服务员脑袋也灵活,来我们餐馆可以直接做领班”。

这个老板去吃了几次海底捞,每次无论怎么挑剔,也愣是挑不出毛病。有一次,老板带去的经理跟海底捞服务员说要把一盘羊肉称一称,看够不够份量。

经过服务员不仅没有烦,张口微笑着来了一句:哥,你是用我们厨房的秤,还是我给您到外面买个电子秤?

然后这个经理扑哧一声笑出来了,然后坦白说是同行,故意来挑毛病的。

结果服务员又说:是同行我们更欢迎了,因为你们做得好,也逼着我们做得更好。

看这服务员如此老练,这老板就问她在海底捞干了几年了,结果服务员回答:8个月。

真的个个都是人才啊。海底捞现在被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、头绳、塑料手机套等创意服务,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些没有文凭的服务员,而且这些服务,又被成功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里。

先让员工活得体面有尊严,再去谈追求幸福!

天底下,哪个老板不想要海底捞式的员工,为什么张勇做到了?

其实不仅仅是金钱,海底捞文化的精髓之一是“把人当人看”。张勇解释说:

如果你的兄弟姐妹到北京给你打工,你会让他们住到城里人不会住的地下室么?当然不会,可是很多北京的餐馆服务员就是住在地下室。

海底捞把员工都当成亲兄弟姐妹对待,服务员住的都是城里人住的正规住宅,有空调和暖气,人均面积不少于6平米。

不仅如此,宿舍必须步行20分钟之内可以到工作地点。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,服务员累了一天,就不要再在路上奔波了,他们需要充足的休息。

如果你的兄弟姐妹从农村来北京打工,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,会走丢;不懂规矩,遭城里人白眼。于是海底捞的培训,不仅仅是工作内容,还要培训如何使用ATM机,包括如何乘坐地铁:买卡、充值等等……这家企业,在帮助自己的员工,去融入一个城市。

张勇说:“对于高科技公司的员工来讲,他们是追求幸福,但是我们的员工首先追求的是做人的起码尊严。”

另一个体现海底捞对员工尊重的,是张勇的大胆授权。

不是嘴上说,而是真的做。张勇在海底捞的签字权是100万以上;100万以下由副总、财务总监和大区经理负责;大宗采购部长、工程部长和小区经理有30万的签字权;店长有3万元的签字权。

最基层的服务员被给予最大的授权:无论什么原因,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,都可以给客人免一餐。

养而不爱如养猪,爱而不敬如养狗。而人呢,只给吃和爱,甚至再加钱都是不够的,还需要什么?尊严。对于一个职场人,这一辈子,遇到高薪,遇到高职位,都不稀奇,稀奇的是遇到老板的尊重和了解。

员工都以为张勇善良,可以拉着他的手哭着表达感激。

张勇却说:

“拉倒吧,你去看一下《资本论》,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。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,算账很清楚。我只有把账算清楚,你一个农民才可能在北京买房子。现实是残酷的,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。我得打竞争对手,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,我得赚钱!不赚钱,我死了你也死了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。”

慈不带兵,义不行贾,张勇很明白,公司不赚钱,大家都喝西北风。但同时张勇也明白:一个人赚钱很爽,一群人赚钱才能走得更远。所以赚到钱的他,也愿意大大方方的跟员工分利。

海底捞创立25年,到今天2000亿港元市值,肯定不是靠张勇一个人。

一个人拼命,永远不如一群人拼命。

一家企业能走得远,核心靠的是人才,人才愿意死心塌地留在你这里,核心是利益的绑定。

很多时候,不是公司留不住人,也是员工不愿意死心塌地跟着你拼命,很多时候是老板赚的钱舍不得和员工分:创业时,老板喝汤,员工喝汤;赚钱后,老板吃肉,员工还在喝汤。

如果你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绑定,让利益共享,公司自然走得长久。

股加加说:正如马云爸爸说的员工离职,只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钱没到位;一种是心委屈了。张勇可谓是管理奇才,抓住这两点,先满足员工的基础需求,衣食住行,高于行业内的薪资水平。马斯洛效应的顶层就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,张勇给员工释放签字权,创造良好的晋升机制,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。通过股权激励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绑定,这时你不是一个人在努力,而是一群人在努力,一家企业能走多远不是凭借的一个人,而是一群人。

评论